公园城市背景下的校园建设探索
——以成都十八中“金石园”改建为例
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彭俊海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的理念,强调要突出公园城市的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有专家①认为:公园城市的核心内涵就是用生态理念引领城市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 构建“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城市发展新范式。用公园城市的理念来看,校园应当具备“园”的特征,满足自然审美与人文熏陶的要求;校园还应该满足服务师生学习、生活的实用功能,具有益于学习、宜于生活特点。概括起来,公园城市背景下的校园应具备优美的形态、浓郁的文化、宜居的生态三个特点。优美的形态,是指校园应讲究空间布局合理,建筑及景观外部形态的优美。既具备实用功能,也具有视觉的审美功能。浓郁的文化,是指校园的文化氛围营造而言。校园是重要的教育场所,也是学生文化化的场所之一。校园的建筑、景观等应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能发挥文化的价值引领、精神熏陶、规范认知等功能,能给师生精神的启迪和行为的暗示。宜居的生态,既指校园环境自身显露出的美好的生存状态,也指校园中景与景、景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校园建设中,如何把优美的形态、浓郁的文化、宜居的生态有机融合起来,建成益学、宜居的校园呢?下面就以我校“金石园”景观的改造建设谈谈我们的思考与实践。
一、文化铸魂:为景观注入人文精神
文化是校园的魂。有魂才有生命,才能承载历史,才能启迪后人。在“金石园”景观的改建中,我们继承与创新并举,在解读提炼中继承,留住原景观的文化之根,在整合融合中创新,丰富文化内涵,铸就新景观的文化之魂。
(一)解读提炼,寻找景观改造的文化起点
金石园是我校内庭院的一个面积近百平方米的水景观景点。从科技楼俯视,景观的主体由一个池塘、三处雕塑构成。池塘为一只平放的靴子形状。靴子尖部有一雕塑,由金属(不锈钢)和石材构成,呈“钥匙”状;靴子口部又有一雕塑,呈“门”形,伸入池塘里。池塘里养了锦鲤,种了睡莲。右边种着柚子、桃树、红叶李等,左边是蒲葵树。蒲葵树有近三层楼高,阴翳蔽日。蒲葵树下安放了三个树墩型的水泥圆桌,圆桌四周是树墩型的水泥凳子。在蒲葵树林里,还有一处雕塑,由三个象形文字“山”组成。
为了读懂景观的文化意蕴,我们对构成金石园的要素进行了提取与解读:雕塑(金属、石材)形式的钥匙、门、山造型,池塘(靴子形状)、锦鲤、睡莲等元素,让我们联想到:跋山涉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鲤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莲的高洁等。从“金石园”的命名上,我们想到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原金石园构型造景,体现着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价值观,其文化寓意可以理解为: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藏在行动中。没有专心诚意的扎实行动,不经历跋山涉水的艰辛努力,哪能收获成功的果实?哪能实现鲤鱼跃龙门的蜕变?“金石”园名,取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在激励师生,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不懈地努力,成功终将属于我们。
这番解读,我们读出了原金石园的文化意蕴,找到了金石园改造的文化起点。
(二)整合融合,凝就新景观的文化之魂
从金石园的周边环境看,它处在实验楼、科技楼、老食堂三栋建筑包围的内庭院中。三栋楼房原本是独立、且在不同阶段建设的,后来以连廊把科技楼、实验楼连在一起。食堂搬迁后,楼间空地和老食堂的餐厅与厨房操作间之间的空地连成了一片,形成了学校一个内庭院。在此之前,学校在科技楼与实验楼之间的空地上建了一个园林景观,命名为“金石园”。此次改建,学校的要求是:金石园名称不变,原有景点不改;新建部分必须与原金石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这个起点上,新、旧两部分文脉如何贯通,成为一体呢?我们从校史中找到灵感。1946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刘文典先生创办了文典数学补习学校,1947年创办成文典私立中学,1952年改制为公办,更名为“成都市第一初级中学校”,1956年升格为完全中学,更名为“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1952年由东胜街迁往现址办学至今。一所创办于艰难年代的学校,基础如此差、底子如此薄,但一路走来,却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今天的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文明单位,全国校园足球特色示范校。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精神?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中,我们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团结一心创业,勤勤恳恳干事,直面问题求变,发展思路创新。虽没法考证这一校训起源于何时,但十八中的发展历史却实实在在地诠释着、印证着校训的内涵。
由此看来,校训精神就是新旧金石园的文化连接点。原金石园,指向未来,是对师生的期望。那么,新建部分,则应该指向过去,展现一代代十八中人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过去与未来,在这里交织、融合。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便是新金石园景观的灵魂。
二、融合构型:为景观塑造厚重优美的形态
文化铸魂,铸就的是景观的人文精神。融合构型,则将园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融合,构建出具有美学欣赏价值和日常使用功能的景观形态。
结合地域文化等因素,在景观的形态塑造上,我们确定了以蜀中园林风格为主体,以假山、溪流、小潭、石拱桥等为园林构型主要元素,树木花草、路灯、椅子等为点缀元素,借鉴江南园林“小中见大”“一以当十”“借景对景”等造园手法加以丰富的构型造景思路。具体做法是:
在内庭院左边狭长的空地上,设置一条溪流,用溪流与原金石园池塘连通,形成水景主体。在蜿蜒向前的溪流段,分别设置三个由小到大的的水潭、两座石拱桥。在小溪源头的潭中,塑一座假山,代表十八中的源头:文典数学补习学校。涓涓细流,象征起点之低,起步之难。尽管如此,毕竟迈出了第一步。塑假山,也有后来者对先行者的崇敬之意。几经艰辛,1947年,文典数学补习学校升格为文典私立初级中学,校址也由刘先生的私宅迁往东胜街。这在十八中办学历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学校由此走上规范化办学之路,成为一所现代意义的学校,但办学条件仍然十分简陋。于是,我们以一个赤足形的小潭纪念之。潭虽小,但比溪流更深,寓意为学校在发展。赤足,寓意为办学条件之差、办学处境之艰难仍未改变。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为了改善私立学校薄弱的办学条件,学校改制为公办,命名为成都市第一初级中学校。学校由东胜街迁到现址——西郊金罗路4号,也就是原东方闻到院旧址。成都十八中由此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对这一重要节点,我们以一座石拱桥和一个赤足形的水潭纪念之。石拱桥,预示着这学校发展进入了高起点,新阶段;赤足形水潭,寓意与前面相同,不过形状大一些,预示着发展的更进一层。在1956年,成都市第一初级中学校升格为完全中学,更名为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十八中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新更快的发展阶段。我们也以一座石拱桥纪念之。至此,溪流汇入原金石园池塘。原金石园的靴子形池塘与前三个赤足形水潭就代表着十八中历史上重要的四个节点:创办补习学校、创建私立中学、改制为公办初中、建成完全中学。两座石拱桥分别代表办学历史上的两个标志性事件:改制为公办初中,升格为完全中学。整个构型,展现了学校的创办者、建设者筚路蓝缕,团结勤奋、艰辛创业,以执著的精神,勤勉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推动学校发展创业历程。建校50年,成功创建四川省重点中学。建校70年,成功创建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文明单位、全国校园足球特色示范校等荣誉纷至沓来。在短短几十年,起点低、底子薄的成都十八中实现了华丽转身,跻身为巴蜀知名学校之列。这就是“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的生动诠释与展现。
发展到今天的十八中,仍然需要继承和发展先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需要团结协助的精神、需要求真务实的精神、需要创新求变的精神,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专心诚意地推动学校发展的精神。我们以这种构型,意在提醒我们及后来者:牢记使命,直面前进道路上的坎坷曲折,不屈不挠、不断创新,不断创造美好的未来。
除了文化与形态的融合构型外,我们也重视景观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用环境呼应景观之魂。比如对小溪源头周边的建筑,我们用青砖、红砖、白砖装饰立面,做出当年学校的旧貌,留下曾经的味道,让校友们由川西民居想起学校先前的模样,引起对学校历史和自己求学(办学)经历的回忆。
三、生态赋能:为景观注入生命的力量
“生态”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类主体、要素、环境与影响因子相互联系、互为增长形成的生态网络系统。生态赋能就是用“生态化”的理念和方式来构建园林景观的生态系统,展现园林的生态美。在金石园的景观改造中,我们做了以下探索:
(一)营造活力生态水景。
“园无水而不活”,水是园林景观设计的灵魂。水景观引入,又会带来成本的提升与后期维护管理的难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应对之策是让水动起来,构建水生态系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我们在溪流旁埋设管道,连接溪流收尾,用水泵使水循环,从假山顶上自然下流,形成微型瀑布。瀑布既滋养假山,也增加水的灵动。在靴形池塘旁,我们加上了净化设备,以便在水质变差的时候对水质进行净化。在溪流的两边和底部铺上鹅卵石,在鹅卵石的缝隙里种植水草,在溪流中投放金鱼等鱼类。这样,流动的水、水草、鱼类,构成一个水生态系统,不但让水景活起来,还增加了景观的田园风味。
(二)营造生态植物景观
“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风送花香蝶自来。”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描绘的自然美景令人神往,也给我营造植物景观提供了思路:讲究高低搭配、讲究疏密有致、讲究自然和谐。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在溪流四周,将乔木、灌木、草花等从色、形、花、果等角度分季节、分树种、分层次、有梯度搭配,形成错落有致,层次丰富的景致,给人以四时风景相异、远近高低不同的赏景乐趣。
(三)营造可入的游憩环境
校园景观不仅是景,更是师生放松休闲的场所。它还需满足让师生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徜徉其中,消除因学习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的需求。因此,在构型造景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考虑人的可入性。溪流的两岸,我们用两座古朴的石拱桥连接,解决通达的便捷性。沿溪流四周,我们因地造景、因势建路。有用青石板铺成大道,满足通达便捷的要求;有大理石铺成的曲径,满足赏景的可入性。便捷的通达性与赏景的可入性得到了较为完美的平衡。平整美观的大道与曲径通幽的小路也成为金石园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①赵建军等:《公园城市的理念解读与实践创新》,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39-47
白果林校区: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金罗路4号; 电话:(028) 87786234;传真电话:(028) 87786234;
抚 琴 校 区 :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抚琴北巷1号;电话:(028) 87764610;传真电话:(028) 87718125;
招生部电话:高中部:(028)87783937;初中部:(028)87786960
邮编:610072;
网址:https://www.cd18.com